秉着“打破砂锅问到底”的态度,我们来追问下,“打破砂锅问到底”出自何处? “打破砂锅问到底”,这句常常被人们挂在嘴边的成语,按照辞典的解释意指:“形容刨根问底,非要探究个明白。比喻追究事情的根底。”该成语出自宋代书法家黄庭坚的《拙轩颂》:“觅巧了不可得,抽从何来?打破沙盆问,狂子因此眼开,弄巧成拙,为蛇画足,何况头上安头,屋下安屋,毕竟巧者有余,拙者不足。” 晚清语言学家孙锦标先生在转引《拙轩颂》时,对“打破沙盆一问”解释说:“问”同“璺(音wen)”,沙盆质极薄,破则其璺到底,俗怪人诘问不已而为斯语,同音假借,古风人之例也。意思是“打破砂锅问到底”的原句应当是“打破砂锅璺到底”。“璺”即陶器、瓷器破裂的纹路,按照西汉语言学家扬雄在《方言》中对“璺”字的考证:秦晋器破而未离谓为”,即秦晋时期的陶瓷器皿质地脆弱,并且一碎的话裂纹(璺)就蔓延到底部。而璺与问同音,在后续的语言演变中就被同音假借了。 同音假借是很多古代谚语和双关语产生的方式,找音同或相近的字眼儿借用或转移它的意思,从“璺到底”到“问到底”,砂锅一裂到底的特质被用来比喻追问不止,追问到底,由此有了“打破砂锅问到底”这一说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“打破砂锅问到底”是怎么来的?